一个真实案例:一名妊娠16周的孕妇,因鼻塞咳嗽伴发热去了医院,竟然被诊断为败血症(单核李斯特菌感染)。
追问病史,孕妇近期经常食用冰箱内的水果蔬菜。虽然经过足疗程抗感染治疗,孕妇仍出现流产征象,最终胎儿死亡。
2025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将拉开为期一年的孕产妇和新生儿健康运动的序幕。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健康起点,希望未来”,将敦促各国政府和卫生界加大努力,终结可预防的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并优先关注妇女的长期健康与福祉。
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世界卫生日的中国宣传主题定为“保障母婴健康,呵护祖国未来”。
在这个世界卫生日,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冰箱中潜藏的“凶手”:李斯特菌。
在日常生活中,冰箱内的食物由于使用不当或存储失误,可能会滋生大量细菌,其中最致命、也是最为大众所知的是有着“冰箱杀手”之称的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又名单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李氏菌,是一种兼性厌氧细菌,为李斯特菌病的病原体。李斯特菌是革兰氏阳性菌,属厚壁菌门,取名自约瑟夫·李斯特。它主要以食物为传染媒介,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
该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可引起人和动物的局灶性感染、败血症、脑膜炎、流产、死胎,甚至死亡。李斯特菌可侵袭母胎界面导致胎儿严重感染,胎儿死亡率高达30%。
国际上公认的李斯特菌共有十个菌株,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唯一能引起人类李斯特菌病的菌株。
图为显微镜下的李斯特菌。图源:河南疾控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斯特菌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
“冰箱病”
李斯特菌生命力强,能在低温环境甚至冰箱中存活。
在4℃以下的环境中,绝大多数的细菌会放慢生长速度,但李斯特菌在0~4℃冷藏环境下,仍能生长繁殖,在-20℃下也能存活1年!
此外,它还有耐干燥、耐高盐环境的能力,保质期较长(超过五天)的冷藏即食食物,是感染李斯特菌的高风险食物。
人们在未经高温彻底加热处理的情况下食用这些食物,就会出现感染症状,因而李斯特菌病又称为“冰箱病”。
李斯特菌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在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
图源:广东疾控
只要接触到这种菌就会生病吗?
单增李斯特菌进入人体是否得病,与菌量、宿主的年龄和免疫状态有关。该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宿主对它的清除主要靠细胞免疫功能。因此,易感者为新生儿、孕妇、40岁以上的成人、免疫功能缺陷者。
大多数全身性、侵袭性李斯特菌感染患者至少存在一种易感因素,包括妊娠、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他导致免疫功能受损的因素及年龄因素。
单增李斯特菌存在潜伏期,一般在感染后3-70天出现症状:健康成人个体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发热、抽搐、昏迷、自然流产、脑膜炎、败血症直至死亡。
妊娠女性容易患李斯特菌病
妊娠期李斯特菌感染可发生于任何时期,更多见于妊娠期后3个月;感染后最初表现为非特异性感冒样症状:发热、寒战、肌肉痛,少数患者伴消化道症状。
这些症状一般发生在产前数日或数周。妊娠早、中期感染可导致流产、死胎与早产,妊娠晚期则导致胎儿及新生儿发生感染,可出现胎儿心率减慢、胎动减少、胎粪污染羊水以及新生儿窒息。
出现这些症状速就医:
发热、颈部僵硬、意识模糊;
严重的头痛、畏光、呕吐;
突发视力下降、复视(这可能是颅神经受累的信号)。
当出现以上症状请迅速就医,抓住黄金24小时是治疗关键!
如何进行消杀?
由于单增李斯特氏菌在4℃下仍然能生长繁殖,所以未加热的冰箱食品增加了食物中毒的危险。
冰箱食品需加热后再食用,如果是生鱼片之类的海鲜,专业酒店都会存放于零下40摄氏度左右的大型冰柜,以确保杀灭寄生虫及防止病菌感染。
单增李斯特菌在一般热加工处理中能存活。热处理已杀灭了竞争性细菌群,使单增李斯特氏菌在没有竞争的环境条件下易于存活。所以在食品加工中,中心温度必须达到70℃并持续2分钟以上。
单增李斯特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所以即使产品已经过热加工处理、充分灭活了单增李斯特菌,但有可能造成产品的二次污染,因此蒸煮后防止二次污染是极为重要的。
问
个人平时及家庭的具体预防措施有哪些?
1. 生食瓜果蔬菜要洗净,生食、熟食要分开。
2. 食物要彻底煮熟,避免吃未煮熟的食物。
3. 孕妇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应尽量避免食用未经过巴氏消毒的奶制品。
4. 孕妇有意识避免食用生冷食物,特别是冰箱贮藏过久的食物。
5. 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要及时冷藏,冰箱应定期清洗。
6.建议日常均衡饮食,合理休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最近气温攀升
冰冰凉凉的食物吃起来虽然清爽
但也千万注意
冰箱不是“保险箱”
别让李斯特菌这个“危险杀手”
有“可乘之机”
作者:蝌蚪君
审核:刘颖 李培元
来源: 蝌蚪五线谱
全球首发!司普奇拜单抗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III期研究数据发表于国际顶刊《Nature Medicine》
2025-04-06 1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