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昏迷,神经内科团队使用4枚微“弹簧圈”成功抢救! 发布时间:2025-04-24 11:28:00    0人浏览

大众网记者 丛溦 威海报道

每个人一生中可能都会经历无数次头痛,许多人认为头痛忍一忍就好了,然而一种爆裂性头痛却没那么简单。

突然剧烈疼痛,颅内的“不定时炸弹”炸了

73岁的周阿姨,平素身体状况还算康健,让她和家人措手不及的是,一次突然的头痛差点让她丢掉性命……

约一个月前,周阿姨突然感觉有一种不同以往的爆裂般剧烈头痛,走路都走不稳,还伴随着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神志也逐渐变差,老伴立即拨打120将她送至威海卫人民医院急诊科。急诊科主任郑平原凭借多年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状况,考虑为突发脑血管疾病,紧急开通卒中绿色通道完善颅脑CT检查,同时联系神经内科会诊。

颅脑CT检查提示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内科主任王文杰检查后,发现周阿姨处于嗜睡、失语、右侧肢体偏瘫状态,结合病情高度考虑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血管痉挛已出现缺血症状,不排除已有继发性脑梗死,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且有再次破裂的风险,病情危急,每分每秒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需要紧急行介入手术干预。

王文杰介绍,脑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壁局部的异常扩张,这种扩张会让动脉管壁变得很薄,并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破裂出血,一旦破裂出血,致死率、致残率极高,因其突发性和致命性,往往让患者和家属措手不及,常被称为脑内的“不定时炸弹”。

急性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最突出的临床症状是头痛,无论在重体力活动时或情绪激动状态下还是正常活动期间均可发病,一旦破裂导致出血,可引起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呕吐和恶心、感觉障碍、肢体瘫痪、头晕和平衡障碍等。颅内动脉瘤首次破裂死亡率达30%~40%,再次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超过70%!

紧急救治,微创介入手术成功“拆弹”

因临近下班时间,面临极高的动脉瘤再次破裂风险,为避免时间延误,在充分沟通并获得患者家属同意后,迅速通知介入治疗室、麻醉科进行术前准备和细致评估。

神经内科介入团队紧急在全麻下为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左侧大脑中动脉存在动脉瘤,最大径约7mm,且动脉瘤顶端管壁不规则,极易再次破裂。虽然患者动脉瘤瘤颈较宽且位于分叉部位,但考虑患者为破裂动脉瘤导致出血,因此为避免术后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王文杰主任决定实施“动脉瘤单栓”手术,该技术对术者的操作精度要求极高,需在迂曲的血管路径中精准导航至颅内靶点。

在介入团队的默契配合下,精准定位动脉瘤位置,将4枚微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内,成功使动脉瘤“消失”。在确保左侧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血流通畅的同时避免了支架植入,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得到致密栓塞,拆“弹”成功,患者安返病房,并给予解痉、控制血压、降颅压、预防应激性溃疡、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治疗。

术后多次为患者实施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同时针对患者失语、偏瘫等症状,联合中医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经积极治疗,周大姨言语、肢体功能明显好转,目前已出院回家。

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优势

脑动脉瘤手术目前有两种治疗方式:开颅夹闭术和血管介入栓塞术,目的就是阻断进入动脉瘤的血流,从而防止动脉瘤的破裂。

传统的开颅夹闭术需打开颅骨,这种方法刀口长、创伤大、恢复慢。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脑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大腿股动脉或手腕桡动脉穿刺,借助导管、导丝将微弹簧圈等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腔内,或者将支架置入载瘤动脉,进而将动脉瘤与血流分开或者减少进入动脉瘤腔内的血液以减轻血流对动脉瘤壁的冲击,从而防止动脉瘤破裂。该微创术式治疗效果好、用时短,避免了开颅的巨大损伤,减少了手术风险,术后恢复快。

“在大多数情况下,颅内动脉瘤无法绝对的预防。但是平时可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风险。”王文杰提醒,颅内动脉瘤的高危人群要做好筛查,定期体检;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要控制血压,避免血压大幅度波动;生活作息规律,戒烟限酒,不熬夜,合理运动;坚持低盐低脂均衡饮食,多食蔬菜瓜果及优质蛋白。

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医院持续引进先进技术,深耕微创化、精准化治疗,多数脑动脉瘤仅采用介入手术下的血管内治疗就可得到有效处理。威海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已开展神经介入诊疗工作20余年,是威海市开展神经介入工作较早的医院,技术成熟,常规开展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栓塞治疗(如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膜动静脉瘘等)、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取栓治疗等各种脑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给患者带来了更舒适、更便捷的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