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包容之心看待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 发布时间:2025-04-25 06:13:00    0人浏览

韩和元

每一个新事物诞生之初,往往都要在质疑与争议的浪潮中艰难前行。就拿近期的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来说,有人赞,也有人把它当成一场闹剧。可当我们回首往昔,会惊觉汽车产业起步时,也经历过这般境遇。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他主编的大学教科书《经济学》里,对汽车有过这样的评价:“过去这一个世纪,能像汽车这样深刻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实在不多。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工作、生活和娱乐的方式与地点。”如今,汽车早已成了我们生活里再平常不过的存在,可谁能想到,它当初的发展之路,竟也是如此崎岖。这也让我们不禁反思:面对新事物、新发明、新创造,我们是不是该多些包容和宽容呢?

把时间拨回到1894年7月22日,法国《小日报》(Le Petit Journal)搞了一场“巴黎 - 鲁昂无马车竞赛”(Paris–Rouen Competition),这在汽车史上可是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场真正的汽车竞赛。其目的在于展示新兴的“无马车”技术的可行性,并为公众提供比较蒸汽、汽油和电力驱动的机会。比赛全程约126公里,从巴黎马约门出发,终点为鲁昂市中心,吸引了全球汽车发明家和企业的关注。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共有102辆车辆报名,但仅21辆通过预选赛,最终17辆完成正赛。内燃机和蒸汽机各占了一半。在当时马车占据主流的交通环境下,这种汽车比赛简直就是异类,绝大多数人是用嘲笑的眼光去看待的,现场闹剧不断。例如,蒸汽机车因为体积庞大、操作笨重,需要专门的操作员,而且在比赛过程中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让观众们觉得非常好笑。

参赛者包括蒸汽动力、汽油内燃机和电力驱动的车辆。最受瞩目的是阿尔伯特·德·迪翁侯爵驾驶的德·迪翁-布顿蒸汽机车,其最高时速达37公里,远超其他车辆。然而,蒸汽机车需两人操作(一人驾驶,一人添煤),且重量超过赛事限制,最终被取消冠军资格。汽油动力车方面,潘哈德与勒瓦索尔和标致的车型表现稳健,前者搭载戴姆勒发动机,后者采用四缸引擎。电力车则因续航不足逐渐被淘汰。

与后世单纯竞速不同,本次比赛强调“安全性、操控性和经济性”。评委根据车辆性能、操作难易度及成本综合打分。尽管德·迪翁的蒸汽机车率先冲线,但潘哈德与勒瓦索尔的汽油车因“更接近赛事目标”被授予并列冠军(奖金5000法郎),标致和德·迪翁分获第二、三名。这一裁决凸显了内燃机技术的潜力,也预示了蒸汽动力的式微。

然而,正是这样一场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闹剧的比赛,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验证了汽车作为马匹替代品的实用性,更推动了汽油发动机的普及。潘哈德与勒瓦索尔随后主导了早期汽车市场,其前置引擎后轮驱动布局成为行业标准。赛事还吸引了公众和资本对汽车工业的关注,直接催生了1895年的巴黎-波尔多-巴黎汽车赛(首场长距离竞速赛)。此外,女性首次以乘客身份参与汽车赛事(如玛莎·杜布里奇),为后续女性驾驶者打破性别壁垒埋下伏笔。这场竞赛标志着马车时代向机动化交通的转折,被誉为“汽车工业的第一次呼吸”。

如今,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禁为当时的那些先驱者们感到敬佩。他们在面对无数质疑和嘲笑时,依然坚持自己的理念,不断探索和改进。正是他们的勇气和坚持,才有了今天汽车的普及和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言,汽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对世界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样的,我们再来看最近的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虽然比赛中出现了用遥控控制、中途摔倒等闹剧般的场景,但这并不能否定人形机器人技术本身的发展潜力。就像当年的汽车一样,人形机器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技术还不够成熟,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场比赛,去看待人形机器人的未来。

每一次新事物的出现,都意味着一种变革和挑战。它们可能不完美,甚至会有一些让人觉得可笑的地方。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才为未来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了空间。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对新事物持否定态度,那么人类的科技发展将会停滞不前。我们应该给予新事物成长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创新和尝试,即使过程中会有一些失败和挫折。

总之,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新事物的发展总是充满挑战和争议。但正是这些新事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我们以更加包容和宽容的心态去看待新事物、新发明、新创造,给予它们成长的机会,共同见证科技带来的美好未来。正如汽车曾经经历的那样,今天的争议和挫折终将成为未来进步的基石。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