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公众该如何分辨“真实新闻”? 发布时间:2025-04-28 21:51:00    0人浏览

□李梦瑶(重庆大学)

前一阵子,在缅甸发生的7.9级地震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破坏,网上流传的多段“地震现场”的视频经核实是由AI生成,并非真实画面。

自人工智能诞生以来,人工智能虚假新闻层出不穷。据统计,2024年搜索热度较高的50个国内舆情风险案例中,超1/5与AI造谣有关。当AI造假技术越来越成熟,应该如何分辨“真实新闻”成为公众面对的现实问题。

分辨“真实新闻”应以现实经验为原点。“眼见为实”曾是公众验证真实的坚固堡垒,如今却摇摇欲坠。“真实”一词的解释是符合实际,反映客观事实。真实同样也被奉为新闻的生命,如果新闻能够如实、客观反映事实,我们称其符合真实性原则。人工智能凭借越来越精细的深度合成技术,已经可以近乎完美地编造“真实”,向公众呈现令人难以发觉的假象。

当通往真相的大道布满混淆视听的陷阱,公众应当依据现实经验,让其成为在信息迷宫中的“指示灯”。根据所报道的新闻在现实世界中可能发生的频率,公众可以将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发生,为博眼球而编造的假新闻扔进AI造假的“回收站”。

分辨“真实新闻”应锁定特定对象的可疑报道。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逐渐大众化,信息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只要有造假的主观意图,不法分子进行AI造谣变得轻而易举。公众人物自带流量的特性使之更容易成为“无良公众”的造谣对象,被死亡、被离婚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

面对特定对象的可疑报道,特别是情绪刺激性强的负面新闻,在官方媒体“一锤定音”之前,公众应提高信息免疫力,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莫让情绪性的点赞、转发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只有当绝大多数公众都能做好“信息辨别”工作,构筑起坚实的防线,才能在源头上遏制AI谣言的发酵。

分辨“真实新闻”应求助于跟帖评论。AI造假新闻往往起初以“乔装打扮”的方式在社交媒体博取关注,再悄然转变为“真实新闻”广泛传播。网络新闻中的新闻跟帖为不同公众提供了“云对话圆桌”,成为集体智慧的聚合地。在新闻跟帖的用户中,不乏亲历事件的目击者、相关领域的专家和资深媒体人,他们往往以跟帖的方式对原有新闻进行补充、纠错或质疑。其中,专业人士的意见尤为关键,凭借相关经验,专业人士能够识别出普通读者可能忽略的专业漏洞或逻辑缺陷。当公众无法识别新闻的真假时,不妨借助“他山之石”,对可疑性新闻报道保持理性怀疑,莫让假新闻钻了空子。

正如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拟象的进程》中指出:“今天,抽象不再是地图、双体、镜像或者概念的抽象。拟仿不再是版图、某个指涉物或实体的拟仿。它是通过一种没有本源或真实性的现实模型来产生的,它是一种超现实。”在这个真相与谎言界限模糊的数字迷宫中,通过多种方式辨别真实新闻,不盲从、不轻信,培养与人工智能时代相适应的媒介素养,才能帮助公众在人工智能时代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