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家具修复第四代传承人李纪洁:“我们不仅是在修复家具,更是在守护中华文化的根脉” 发布时间:2025-04-28 07:25:00    0人浏览

清晨的阳光斜穿过窗户,细小的尘埃在光柱中起舞。李纪洁紧握着刻刀,沿着木料上蝙蝠翅膀的棱线稳稳推进,木屑如雪花般簌簌飘落。

这里是颐和园藏品管护中心家具修复班的操作间,2020年,李纪洁研究生毕业,来到了颐和园这处鲜为人知的小院。家具修复班是颐和园最老牌的文物修复工作室,李纪洁成为第四代传承人。

这份工作,说得“高大上”一点,是“守护颐和园的百年文脉”,可拉回到现实的工作场景,就是拉锯、刷漆、刨木头……妥妥的木匠活。

刚来的时候,师父和师兄们心里也犯嘀咕——研究生干这活,能坐得住吗?还别说,这个1995年出生的年轻姑娘,还真没有一丝的娇气,反倒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李纪洁给记者展示她独立修复的第一件家具——一件红木炕几。炕几通体龙寿纹,带束腰,看着大气,造型漂亮。

2024年,颐和园开展馆藏家具联合修复工程。这件三级文物从库房被搬运出来,清理干净之后,炕几展露出古朴的色泽和细腻的纹理,但是桌牙下面的8枚蝙蝠纹角牙缺失了一枚。李纪洁决定比照着炕几上的另外7枚角牙,将其复原。

她找来相似的红木,画出角牙的草样。李纪洁握着师父自制的锼弓子上下用力,绷紧的钢丝在木料上划出细密的锯齿,角牙渐现雏形。

李纪洁展开工具包,从几十把大小不一的刻刀当中选出一把,细细雕琢;最精细处,她摸出一把细如针尖的刻刀,用几乎不可察觉的力道在蝙蝠眼窝处轻轻一点——木料上立刻现出灵动的神采。

经过雕刻、制榫、打磨、上色等工艺,新生的角牙已初现灵韵,和另外7个百年老件难分彼此。

最近几年,李纪洁还参与了园内多项重大展陈的木质文物养护修复工作。每一次修复都是与历史的对话,让这些木质文物得以在当代展陈中延续其文化使命。

李纪洁是家具修复班的小师妹,也是唯一一个拥有硕士学位的“学者型匠人”。师父和几个师兄都是技能型人才,主打实践操作,李纪洁则担任起“文书”的职责。她给每件修复的家具都建立了完整的修复档案,并将修复家具的过程和心得写成论文发表在专业的文博刊物上,更为广泛地传播与传承。

年轻的女“木匠”还有很多新想法。去年,李纪洁参加了北京市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的银牌。获奖后,她参加了文物数字化培训。“文物数字化为家具修复带来了新方向。” 李纪洁兴奋地开启了数字技术与文物修复融合的思考,“比如数字雕刻,我们可以用扫描仪将缺失的件扫描出纹样,通过3D打印技术进行复刻。这样就避免多次拆装对文物造成的损害,减少人工拼合的难度和时间。”

“很多人说90后是‘互联网一代‘’,但我们同样懂得‘慢工出细活’的真谛。我们这代人站在科技与传统的交汇点,我会用自己的努力,让千年的智慧以更鲜活的方式延续。”锛凿斧锯,光影交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已经递到了90后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