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人一喝水就往厕所跑,而有些人却半天才去一趟。
这不禁让人疑惑和好奇,长时间不上厕所的人,是他们的膀胱比较能憋尿吗?那些频繁上厕所的人,身体是不是有疾病呢?频繁上厕所排尿 VS 长时间不去厕所排尿,到底哪个更健康?今天,围绕这些问题,我们进行分析和解读。
膀胱的“容量密码”
要想知道上面的答案,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下人体的膀胱特点。正常成年人的膀胱容量约为 300~500 毫升,但个体差异显著:
1
膀胱弹性差异
膀胱具有一定的顺应性。顺应性高的膀胱,就像容易吹大的气球。装尿时,膀胱能轻松扩张,压力不会突然升高,即使存尿量多,也不会让你感觉特别胀或难受;顺应性低的膀胱,则像硬塑料瓶。稍微装一点尿,膀胱就变得紧绷绷的,压力猛增,容易让你频繁想上厕所,甚至漏尿。例如长期憋尿者,膀胱顺应性就会下降,导致“存尿量”减少。
2
激素调控
抗利尿 激素(ADH)夜 间分泌减少,使夜间尿量占全天 30%~40%。若 ADH 分泌异常,可能引发尿崩症(24 小时尿量>4000 毫升)。
3
性别解剖差异
女性尿道 短(平均 4 厘米 ,男性平均尿道长度为 20 厘米),更易因 感染或妊娠压迫出现尿频。
另外,人体膀胱的“弹性”就像橡皮筋,既能扩张存尿,又能及时排空。普通人通过科学训练,比如运动员定时排尿并慢慢延长间隔,能让单次尿量有所提升,就像把“小水杯”扩容成“大茶壶”,这说明膀胱的顺应性可以通过锻炼增强。但糖尿病患者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他们血液中的糖分随尿液排出时,会像海绵吸水一样带走大量水分,导致尿量暴增至每天 3000~6000 毫升,这种“被动扩容”并非膀胱弹性好,而是身体被迫启动“排水模式”。
影响人体排尿的因素很多 正常人的日尿量为 1000~2500 毫升,单次尿量 200~400 毫升,排尿间隔时间白天为 2~4 小时,夜尿次数为 0~1 次, 但排尿的多少和间隔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排尿次数不同主要与身体的水分代谢特点有关。每个人喝水多少、膀胱大小、内分泌调节都存在差异,比如爱喝水或常喝咖啡茶饮的人,水分吸收快、排泄多,可能一小时就想上厕所;而膀胱容量大的人能储存更多尿液,可能半天才需要去洗手间。
同时,脱水也可能导致排尿次数和尿量的减少。当身体水分不足时,尿液生成减少,排尿次数和尿量都会相应减少。但这种情况通常伴有口渴、皮肤干燥等症状。
身体里的抗利尿激素(一种调节水分的激素)也会影响排尿频率,这种激素分泌多时,肾脏会把水分重新吸收回血液,减少尿液生成。
另外,代谢快的人出汗多,静坐少动的人则更多通过排尿排出水分。环境温度也有影响,天冷时血管收缩会促进排尿,天热时大量出汗又会减少尿量。
此外,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精神心理因素,也可能引发尿频。泌尿系统感染、肾脏功能异常等多种病理性原因也可能影响人体排尿。
排尿骤增或骤减,
可能是这些疾病信号
如果排尿次数明显增多或突然减少,且每次尿量并不多,这都有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信号。
1
泌尿系统疾病
如果突然尿频,很有可能是前列腺炎、膀胱炎等泌尿系统感染。由于炎症的刺激,会使得膀胱黏膜变得异常敏感,稍有尿液就产生尿意,导致尿频。这种情况,往往还伴随着尿急、尿痛等不适。
另外,前列腺增生也可能导致尿频。 前列腺体积的增大,压迫了尿道,使得排尿变得不畅。膀胱为了克服这种阻力,不得不更加用力地收缩,从而产生更多的尿液,引发尿频。
如果排尿次数正常,但每次尿量却减少,这也可能是慢性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在作祟。 肾功能受损,影响了尿液的浓缩能力,使得尿量增多,但排尿次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表现不一。此时,患者可能还伴有腰痛、低热、乏力等症状。
2
内分泌疾病
除了泌尿系统疾病, 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导致尿频。 例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过高,肾脏在过滤血液时无法完全重吸收过多的葡萄糖,会导致尿液中渗透压增高,带走更多水分,从而引发多尿和尿频;而尿崩症患者,由于抗利尿激素的缺乏或肾脏对其不敏感,也会出现多尿、口渴和大量饮水的情况,进而导致尿频。
3
肾功能疾病
如果排尿次数突然大幅减少,甚至无尿,则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严重警报。因为在急性肾衰竭的少尿期,患者就会出现上述症状,这是肾功能严重受损的表现,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1.血尿:无痛性血尿需排查膀胱癌(尤其是 40 岁以上吸烟者)。
2.尿潴留:膀胱残余尿量>50 毫升,可能引发肾积水。
3.排尿中断:可能是膀胱结石的典型表现。
通过表格上的数据标准,能帮助大家初步判断排尿健康状况。作者制作
科学干预:
从饮水到药物的全攻略
1
饮水策略
白天每 1~2 小时喝 200 毫升水,既能补水又能调节排尿节奏,降低夜尿风险。
但要记得避开两个“坑”: 睡前 2 小时内别大量灌水,咖啡因和酒精这些“利尿剂”也尽量少碰,它们可能会导致尿频的加重。 简单调整喝水习惯,就能和频繁起夜说再见。
2
行为训练
针对健康的普通人,可以通过“延迟排尿”小技巧:每次想上厕所时稍微憋一憋,逐步延长 5~10 分钟再去,能有效改善尿频、尿急等膀胱过度活动(OAB)症状。
3
药物治疗
多尿症患者可通过去氨加压素(desmopressin)减少夜间尿量,相当于给膀胱装了个“节水装置”;而膀胱过度活动(OAB)患者常需抗毒蕈碱药物(如索利那新)来放松逼尿肌,但这类药物给膀胱踩下“刹车”的同时,可能连带减缓唾液腺和肠道运动,需警惕口干、便秘等“连带反应”;针对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频率异常,常见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使用 α 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以及 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此外,抗生素在确诊细菌感染时也会被使用。
(科普中国)
世界读书日丨关于读书,能给的最好建议,是顺着自己的天性去思考
2025-04-23 10: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