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本土16位艺术家40余件作品打破水墨桎梏,解码当代精神图景 发布时间:2025-04-13 14:44:00    0人浏览

大小新闻客户端4月13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金海善 摄影报道)4月12日,一场名为“实验‘水墨主义’”的当代艺术邀请展在东·美术馆启幕。

展览汇聚烟台本土16位艺术家,呈献涵盖绘画、装置等形式的40余件作品,以突破性创作实践回应传统水墨的现代转型命题。

这场展览被策展人马太和金然定义为“一场与传统对话的突围实验”,正通过多元媒介与观念碰撞,掀起一场关于水墨当代性的深度思辨。

破界:从笔墨程式到精神编码

展览现场,来自社会各界的艺术爱好者在一幅幅作品前驻足,与作者深入探讨交流心得。大家普遍表示,此次展览主题明确,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参展艺术家何勇君将宣纸视为文化符号的载体,通过撕裂、重组、反复描绘,将书法转化为承载抽象精神的几何体;策展人、东·美术馆馆长马太的作品则以书法为切入点,在《这个世界》作品中颠覆传统模式,以独特的方式重构汉字意象,形成“似曾相识却全然陌生”的视觉张力。

“希望通过二次重构来解读传统文化,既能感觉到传统的美,墨色的美,基础的美,从中找到美,当然也可以解读出否定或批判,表现多元的观念,传递不同的审美。”何勇君说。

策展人金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展览的核心在于“用实验性手法解构水墨的基因密码”,希望能通过参展艺术家对当代水墨的不同理解,引发观众的新思考。

解构:焦虑时代的墨色转译

展厅内,抽象极简主义与观念装置以及水墨新技法形成多重奏。

现场不少作品以黑白灰构建空间变化,通过现代水墨尝试突破传统绘画的空间范式。参展画家周民强告诉记者,他的参展作品来自前段时间在江苏常熟的写生作品,创作过程充满实验性探索,现场写生完成画面的60%—70%,在后期的二次创作阶段,他通过不同视角解构同一场景,同时尽量撇开传统“物像”表现形式,实现当代审美对传统技法的新表达。

共生:美术馆空间的话语重构

本次展览是东·美术馆成立以来继2024年12月“2025当代艺术自由的意味——邀请展”首展后主办的第二场展览,特别凸显空间叙事概念。

东·美术馆作为专业的美术展馆,虽然规模不大,但馆长马太主导的展厅设计打破传统书画展陈逻辑,采用有效分割空间,使观众在不同的视角场景中体验“水墨的个性表现”。

“美术馆的设计本身就是按照非常当代的形式,空间设计也有马太老师的想法和定位。”鲁东大学当代艺术中心主任金然表示,美术馆每一个细节都有独特的考虑,希望以这样一个空间,搭配当代艺术的呈现,引发大家在艺术创作、鉴赏等带来新思考新体验。

记者了解到,虽然这才是美术馆成立后的第二次展览,但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而且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喜欢艺术的年轻人也纷纷前来打卡,可以说达到了美术馆初期的设想效果。

突围:传统基因的当代突变

参展艺术家群体呈现出鲜明的代际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参展艺术家对传统语汇从不同角度的解构重组,均给人全新的观感体验。

山东省从事传统水墨创作的画家和书法家很多,作品征集期间,策展人就有一个很清晰的选择标准。

烟台女画家协会主席隋淑霞有两幅作品参展,“愿我是水墨画历史上的一滴水,映照过去流向未来!”隋淑霞说,实验水墨有更自由的精神表达,中国水墨无论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都极富表现力,值得我们一直探索与追求。

“与传统的水墨画相比,当代水墨的表现有着更高的要求,体现画家的艺术修养、多元思维和审美力。”参展画家张善勇表示。

参展画家孙笑运的作品,也给熟悉他作品风格的人带来新颖的感受,在不少人看来,这种不同以往的作品更有“感觉”。

周民强一直坚持书法在绘画中的作用,此次“撇开物象”的呈现,他表示也给自己全新的体验。

参展艺术家的个性表达印证了策展人的判断:“水墨的当代转型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如同DNA双螺旋般持续演进。”

通过个性化的艺术表达,形成的时空对话,这场展览已然超越单纯的美学实验。它既是烟台本土艺术家对水墨现代性的集体应答,也为传统艺术在数字时代的生存提供了鲜活样本。

正如展厅中由残破宣纸拼接的两件装置作品所隐喻的:水墨的真正生命力,或许正在于永不停息的自我撕裂与重生。

责任编辑:杨云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