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这种方式与世界告别 归尘处自有青山 发布时间:2025-04-04 07:31:00    0人浏览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李光正

“此刻,我们的至亲将与这片生机盎然的自然融为一体。这既是生命的告别仪式,更是一场回归永恒的绿色礼赞。”4月3日上午9时许,武汉九峰寿安林苑第七届公益生态葬活动现场,逝者家属曾先生郑重地说出这番话。此刻,阳光正好,微风轻拂。当天,5位逝者与花草为伴,回归自然的怀抱。

清明时节,生态环保葬热度渐升,多个墓地举办集体生态葬活动,它与传统墓地近年来正形成微妙对照,折射出中国人对生命终结方式的深层思考。

谁在选择“让生命回归自然”

曾先生的父亲72岁,一生践行环保理念,去世前就多次表达“人本是自然的孩子,百年之后化作春泥滋养万物,便是最圆满的归途”。以树葬的形式长眠于九峰寿安林苑,在他的家中并没有阻力。仪式当天,曾先生的母亲和伯父都来到现场,他们也是生态葬的支持者。伯父用手机记录着树葬全过程,在树枝处系上代表哀思的红绳时,他轻语,“以后就在这个位置看你了……”

一侧的山上,安葬着曾先生的奶奶。曾先生的母亲说,选择九峰寿安林苑,也是想着“母子在一起,生前生后都有个照应”。

活动负责人杨涛介绍,近年来,像曾先生这样的家庭逐渐增多。以前,即便逝者有意愿,家属也不敢冒着被指责“不孝”的风险帮他完成心愿。

前不久,有8位逝者选择在武汉龙泉山孝恩园生态葬。周女士为父亲选择了生态环保葬,她的母亲说:“生态葬是老伴的遗愿,我们来到这里看到环境很好,安葬仪式也很用心,感觉很浪漫。”

据了解,选择生态环保葬的多为文化素养较高的人群,包括公务员、医生、教师等,且大多是逝者生前主动提出这样的方式。

武汉一家陵园负责人介绍,该园生态环保葬逐年增多,目前占比已达30%,除了文化素养较高、思想开明的人选择,还有一类是家庭困难、希望减轻丧葬负担的人。选择这种方式,一来出于环保,节约土地资源,二来也是希望回归自然,留下个性化的美好回忆。

没有墓碑的纪念催生新的寄托方式

生态葬对“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形成巨大冲击,也因此很长时间推行缓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有着通过扫墓寄托哀思的风俗,没有墓地,我们如何见亲人?

国内曾有心理学者跟踪研究发现,73%的生态葬家属初期存在“无处寄托”的焦虑,但随着时间推移,65%的人发展出个性化纪念方式:有的在逝者生辰日种纪念树,有的制作数字生命纪念馆。

我省部分地区的公墓已试点或推广二维码墓碑技术。襄阳市民政局去年推出“襄阳白事通”微信小程序,集成“网上纪念馆”“云祭扫”等数字化服务,为亲人祭扫提供另一种渠道。上线以来,浏览量达2万余人次,网络祭扫人数达6500余人次,注册新用户1500余人,逝者留言板留言记录1200余条。

记者注意到,近些天,武汉多个陵园的生态环保葬区,都有逝者家属前来祭奠,他们或是静静坐在花坛旁,与亲人“聊聊天”;或是在草坪洒下亲人生前喜欢的花瓣,或是在树下敬献鲜花、鞠躬。

吴女士的父母生前都是高校老师,都曾表示去世后想要树葬。他们先后去世,合葬于一家陵园的树葬区,吴女士每年清明前去祭奠。“父母认为树葬不仅环保、经济,还为国家节省了土地,我很认同他们的理念,从来没有后悔过。安葬在这一区域的,还有好几位是父母生前的同事。”

生态环保葬如何走得更快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上海、广东等地大力推广生态环保葬,当地政府出台多项支持政策,给予选择生态环保葬的家庭补贴,同时优化申请流程,推动绿色殡葬理念传播。

在湖北,部分地区也对选择生态节地葬方式的城乡居民给予财政专项补贴。石首市笔架山街道袁先生的妻子因病离世,她生前总说江水是有灵性的,希望自己融入其中。袁先生遵循妻子的意愿,为她选择了江葬。“没想到政府还给予了一定奖励,说明我们的选择是国家鼓励支持的。”

政策助力与陵园推广,环保葬理念逐渐获得认可。目前,武汉市主要经营性公墓都设有生态环保葬安葬区,在生态环保葬的推广上走在全国前列。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李静萍认为,生态环保葬展现了当代殡葬观念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诠释,让逝者与自然共生,实现了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而推动生态环保葬健康发展,需在环保诉求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如创新纪念方式,设纪念林铭牌等,能够让生者以更现代的方式寄托哀思。

她说,湖北生态葬的发展,不仅体现了政策引导的成效,更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未来,政策上要完善激励机制,服务上要创新形式内容,宣传上要普及生命教育。只有当“绿色殡葬”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选择时,这场殡葬改革才算真正成功。

“何为生?向死而生的绚烂。何谓死?向永恒生长的从容。”曾先生在生态葬活动现场借用的这首诗句,是对生与死的追问。愿所有长眠于此的生命,与青山同呼吸,与万物共生长。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